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2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253篇
农作物   95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植物高亲和钾转运体HKT基因具有Na+(或K+)单向运输或Na+-K+共转运作用.为了探究甘薯高亲和钾转运体HKT的离子转运情况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克隆得到1个甘薯钾离子转运体IbHKT-lik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基因序列全长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IbHKT-like蛋白有2个TrkH(细菌钾转运系统Trk亚基)保守结构域,10个跨膜片段.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蛋白与旋花科的矮牵牛InHKT6氨基酸序列十分相似,相似度为90.63%.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IbHKT-like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膜,在叶绿体中存在少量分布.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IbHKT-like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bHKT-like基因的表达受到低温、干旱、高盐及过氧化氢胁迫的诱导,说明IbHKT-like基因可能在甘薯抵御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2.
于2017—2018年连续2年设置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NS)、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免耕+秸秆还田(NT+S)4种处理,研究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直播水稻的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T+S下直播水稻的产量为9.08~9.63 t/hm2,与CT+NS和CT+S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较NT+NS显著增加了10.05%~13.36%.与CT+S相比,NT+S的需水量显著下降了5.17%~7.24%,达到555.0~576.7 mm.2年间均以NT+S的水分生产率最高,分别为1.63和1.67 kg/m3,较NT+NS显著增长了12.90%和11.56%.与NT+S相比,CT+S的水分生产率无显著变化;CT+NS的水生产率在2017年显著低于NT+S,而在2018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3.
宋超  仇飞  任琪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71-274
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而当前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和财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为研究主体,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与理财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农业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54.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455.
为筛选Cd积累低且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以6个北方小麦品种和6个南方小麦品种为试材,在安徽铜陵选取Cd重度污染与未污染农田进行小麦品种与生物有机肥联合修复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d未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除了泰山24外籽粒Cd含量均未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Cd重度污染农田中小麦籽粒Cd含量为1.21~2.41mg·kg-1,Cd均超标,南方小麦品种较北方品种籽粒中Cd含量更高且差异性更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可降低Cd重度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的Cd含量,降低百分率为1.7%~57.8%,平均降低29.9%。施用生物有机肥的Cd重度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与小麦茎、叶的Cd含量极显著正相关。Cd重度污染农田较Cd未污染农田各小麦品种产量均显著降低,平均减产率46.2%;使用生物有机肥使Cd重度污染农田小麦平均增产15.7%。各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扬麦20、宁麦8号为籽粒Cd积累量较低、产量较高的品种;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56.
以水稻品种‘N22’为试材,设置水稻幼苗正常生长(CK)、单一高温处理(H)以及干旱-高温交叉处理(DH)的水培试验,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观察表皮气孔和叶肉细胞形态、叶绿体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H处理水稻幼苗的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Ⅱ)]显著降低,下降的幅度分别为82.15%、66.82%、64.83%、8.23%、66.20%和27.51%。DH处理下水稻幼苗叶绿素a、b含量、Pn、Gs、Ci、Tr及Y(Ⅱ)与CK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H处理,分别是H处理下的4.35、2.67、3.20、1.17、3.46和1.23倍。干旱预处理的水稻幼苗,通过维持正常的叶绿素含量、稳定的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和适度的气孔开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的...  相似文献   
457.
为给翠碧一号的配方打叶及叶组配方提供技术支持,以翠碧一号、云烟87和K326的上部叶(B2F)和中部叶(C3F)为试验材料,按等比例两两混合,设置9个叶组配方,以2个单料烟及其叶组配方为一组,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判断翠碧一号与主栽品种(云烟87和K326)间的配伍性。结果表明,翠碧一号与K326单料烟的感官质量评价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云烟87-B2F;在叶组配方中,B1和C4叶组配方的感官质量显著高于B2,与其他叶组配方差异不显著。B1、B2、B3、C1和C4的香气特性配伍性评价较好,显著高于其他叶组配方。B4和C4的烟气特性配伍性得分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叶组配方,配伍性较好。B2、C1、C2和C4的口感特性配伍性评价较好,且C1和C2的配伍性得分显著高于B1—B5和C3。B1的配伍性总分达到6.5分,显著高于其他叶组配方且配伍性较好,B5和C3的配伍性总分均低于5.0分,显著低于其他叶组配方且配伍性评价较差;其他叶组配方的配伍性总分介于5.0 ~ 6.0分之间,配伍性评价较好。由此可见,翠碧一号不同等级间及其与云烟87间的配伍性评价较好,其与K326相同等级间配伍性评价也较好,但不同等级间的配伍性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458.
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以皖垦麦076和皖麦52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后设置了0(W0),3(W3),6(W6),9 d(W9)4个渍水处理,研究花后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14 d,两品种W3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皖垦麦076的W9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皖麦52的W3和W6处理旗叶S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W0但高于W9处理.渍水6,9 d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灌浆的平均速率,不同小麦品种在渍水条件下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花后各渍水处理对小麦穗数无显著差异,皖垦麦076 W3处理的穗粒数与W0无显著差异,W6和W9处理显著低于W0,而皖麦52的穗粒数表现为W3、W6和W9处理均显著低于W0,以W9处理最低,两品种千粒质量和产量均表现为W0>W3>W6>W9,渍水9 d时,两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34.99%,40.44%.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渍水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影响了籽粒灌浆进程,降低了平均灌浆速率,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产量.  相似文献   
459.
麦类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麦苗资源丰富,目前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其幼苗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机理研究不足,麦苗资源利用手段和高效益研发途径缺乏。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了1990-2020年有关麦苗化学营养成分、医药保健功能以及麦苗相关产品等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麦苗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绿素、维生素、酶类、酚类、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且有益人体健康,极具开发价值。麦苗提取物具有调节人体代谢、抗衰老、抗炎症、降血脂血糖、增强免疫力等药用价值。目前关于麦苗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相关产品开发利用也缺乏深度和影响力。因此,现阶段需要结合作物学与药理学研究技术手段,进一步探明麦类作物幼苗药用保健机理,加大麦苗的高附加值研发力度和品牌打造。总之,加强我国麦类作物幼苗的创新利用开发能力,不仅能丰富我国绿色营养保健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与科技支撑,也将有助于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